1674.演变
旗袍这个源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在马上的传统服装,在中国最大的这座中西文化交汇、三教九流鱼*混杂的大都市得到了*胎换骨的改良、形成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、焕然一新的特征,并且能在全国风靡一时,既有深刻的历史机遇,又有时尚潮流的现实需求,是从各种细节的变化中变得成熟,并得到肯定的。
京城和申城自古就是南北两大区域的代表,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、文化上的两种风格,就和京剧之所以能在京城发扬光大,而评弹却能在江浙沪一带长盛不衰的道理一样,那种上身臃肿、**肥大的旗袍到了十里洋场,首先就是被开了衩,就能让女人的两条腿在那开衩处时隐时现的出现,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,所以一直得到极高的评价。
旗袍的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高度的先高后低。从那些百年前的照片可以看出,上个世纪之初,申城就引领风气之先,开始流行起"元宝领",领高可直抵腭下,继而高到耳根,拢住下巴,这样可以极大的美化脸型,更加使得古典的鹅蛋脸变得更加典型。可是到了二三十年代,因为欧美服饰的影响,旗袍的领型由高到低,低领成为了流行趋势,并慢慢向无领发展。无领的旗袍虽然还不到西方袒*露背的开放程度,但可以展现女性那好看的脖子,自然比有领的旗袍样式新颖、也显得活泼俏皮,这种由风月场开始的改良自然会引得社会上纷纷效仿。
旗袍的袖长的变化也在与时俱进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旗袍衣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的出现,袖长至肘部,呈喇叭状,袖口滚镶锯齿形、波浪形、线香形的边,或是衬着白色**花边。后来随着西服革履在那座城市的盛行,欧美女人的紧身*衣越来越引起那些爱赶时髦的交际花的注意,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为了展现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,旗袍收腰明显,衣袖时而细长,长过手腕;时而短至肘部,露出前臂;有些袖长短到只剩肩下两寸,甚至干脆直接省去袖子。就可以充分理解"吊膀子"其中的内涵了。
旗袍衣长的变化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的改变。上世纪之初,旗袍刚刚在大都市的那些石库门里被改良之时,首先是旗袍的裙摆变短了,鞋袜甚至小腿都露在裙摆外面,相对于旧式衣裙的极度保守,这无疑就是一次革命。到了三十年代之初,旗袍的衣长变得更短了,下摆稍过膝盖,裙摆收紧,凸显出女性的腰部曲线;而到了三十年代中期,随着来自欧美的高跟鞋开始与旗袍进行搭配,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,使女性身材更显得纤细动人,裙摆渐渐加长,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不仅盖住了双脚,也和西方的曳地裙一样裙边及地。
不过,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,随着越来越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,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参加工作,旗袍的设计和时尚领导者从**的花魁与社会的交际花手里转移到有知识、有文化的新女性手里,于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女性腿部的魅力,也为了行动方便,旗袍的裙摆逐渐变短,开衩也逐渐升高。这也和一位商业巨头所说的那样:"经济越发达,财富越集中,女人的裙子就会越来越短,反之则会越来越长。"
时至今日,海派旗袍历经百年的演绎,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,演绎出多姿多彩、形形*的样式,以多变的姿态展现着女性美,演绎着别样的东方**。既能体现大中国海纳百川的*怀,又能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。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中国女人在国家庆典、公开场合中最优雅华贵、落落大方的首选服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