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春光全神贯注地“制模”:
先是小心翼翼地清理沟壁附近的浮土和杂物,选取比较完整的陈旧锹痕-作为制模的目标物;
再用木板和浮土将“锹痕”半包围,确定制模的范围和大小;
后用石竹枝做成框架,放入半包围中;
将水倒入脸盆,石膏粉随后放入,边放边搅拌,待石膏、水混合物达到粘稠且尚未凝固状态,缓缓倒入包围中,直到完全淹没锹痕;
至此,灌注模型过程结束,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石膏凝固成型,剥去木板、清除浮土即可…
汪义军灌好一处锹痕和一处镐痕,叮嘱小艾注意观察模型地变化,自己洗手、抹汗后,走向沉思的老k。
“老师,我一直在考虑这起竹林埋尸案-和废井系列抛尸案之间,是否有联系?当然,我首先认为刘亚萍和李雪芬-是同一人杀害地!这一点,专案组已经达成共识-”汪义军喝口水-继续道:
“两地-3命,到底有没有联系?对进一步开展侦探-实在太重要!我觉得‘有联系’,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:
被害的对象是一类人-都是单身活动的年轻女性,不管是上班地、回家地,还是走亲戚地;
作案的过程都有性侵、杀人、藏尸等环节,心狠手辣、不计后果、匿尸灭迹;
选择的犯罪环境都在马背山、驷乘岭一带,虽然老梅竹林离驷乘岭山口比较远,对于一个熟悉这一带地形地貌、人员分布的作案人来说,总体‘大环境’是一致地…”
“你说的前两条分析-我认同,但没有特异性-就是类型雷同,细节的一致性不足?
第三条存在一个明显的疑问,既然竹林白骨的遇害时间,在亚萍和芬子之间,凶手为什么没有将‘她’-扔进废井呢?而是费时费力做出了挖坑-掩埋的行径?”老k先扬后抑道-深吸一口烟:
他在考问弟子,也在内省自己-案件“确实”复杂,疑问多多?任何一个关于侦探方向和摸排范围的结论-做出,一定要依据合理、充分,来不得半点-脱离现场、主观臆断?!
自己信口雌黄、口无遮拦的直接恶劣后果有两个—
一是贻误战机,将侦探们引入歧途,甚至导致案件最终无法破获;二是自己的专业名声大打折扣,可能危及到技术人在侦探界的信誉度…
“关键是竹林白骨的身源-至今不明?如果查出‘她’也是在山口附近失踪地,却被埋到老梅山场,确实不符合‘凶手’地行为定式?!
如果她是在宣东铁路方向‘遇害’地,那-埋在这片竹林-也说得通?!毕竟第一现场离‘废井’-太远,可能受体力限制?也可能怕运尸路线太长-风险太大?”汪义军斟酌道:
他突然觉得自己很浮躁,对于“3.2、3.9”案件-串并案分析,不但依靠现场勘验、尸体检验,还结合了大量地侦探走访,才得出“同一色魔”所为的倾向性意见;
而“3.16”案件的侦探工作才刚刚起步,不是连冤魂姓甚名谁—都尚不清楚嘛…
“小汪,不要急。‘现场’不能解决案件的所有问题,必须和侦探走访结合起来,才能更全面、更准确地进行案情-分析,找到有价值线索,查出-真相?!”老k语重心长道:
“你再仔细想想-3起命案现场,还有哪些勘查工作要做?”
“……”汪义军怔在那里-想着老师地谆谆教诲和“提示”。
“老师,我觉得尸体上地‘绳结’-是个大问题—”艾春光不知什么时候凑到跟前,一边掏勘查包,一边说:
“我这里有3个受害人地尸检照片-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