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历史传记> 大明救亡攻略 > 第二十三章 陪着皇帝做俘虏(3)
第二十三章 陪着皇帝做俘虏(3)
作者:白驹锦嫣然  |  字数:2055  |  更新时间:2025-09-13 全文阅读

  远在北京城的于谦,近日干了两件大事。

  第一,土木堡战败,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回北京,于谦当即带领群臣,向孙太后提议,由郕王朱祁钰监国。

  第二,于谦力排众议,坚持守都北京,厉斥妄图迁都南京者,并当庭斩杀惑众臣子一人。

  自此,人心稍安。

  于谦也升官一级,被任命为兵部尚书。

  夜入阑珊,于谦仍在四处奔走。

  大明和蒙古瓦刺之间,不单是一场旷日持久,你死我亡的战争,更是关乎时间的较量。

  但好在,于谦占了先机。

  在保宝音到达北京后,于谦反复看了三遍朱祁镇交托的亲笔信,当即质问落款为何没有皇帝印鉴,反以一张丝帕为凭。

  保宝音是初生的牛犊,有勇,少谋,更不会骗人。

  随行的锦衣卫见保宝音已经和盘托出,便顺势将袁彬嘱咐的话一气告诉了于谦。

  早在土木堡战败消息传回北京的三天前,于谦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,开始暗中筹备应敌之策。

  时间。

  最重要的就是时间。

  朱祁镇走时,已将北京及周遭的全部兵力调空,仅留下了少数战斗力微弱,甚至毫无战斗力可言的老弱病残幼。

  最繁华的京都,紫禁城之巅,整个大明的中心枢纽,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不过是看起来密不透风,实则是漏水的筛子,脆弱的不堪一击。

  毫无防守之力。

  于谦任保宝音为二等亲兵,带着他的密函前往宣府镇,务求边陲军民奋力攘敌,为北京争取更多的时间。

  宵禁后的北京城,不似白日一般商客往来不绝,热闹熙攘。

  于谦站在城门墙上向远处眺望,看着黑暗中依稀可见的高楼,楼檐四角如凤展翅冲向九霄,用力捏紧攥在手中的双鲤丝帕。

  于谦突然想起,亲征军出征前的两日,原兵部尚书邝壄,看着紫禁城内林立的华贵殿宇中最不起眼的文渊阁告诉他,要守住文渊阁,守住内阁。

  一语成谶,如今邝壄真的不在了,把文渊阁留给了他。

  还有整个北京的安危。

  行事一向风风火火的于谦,突然学起素来风采凛然的邝壄,缓步慢行,一步一定。

  取出灯笼内的火烛,于谦仔细用手背护着烛台,以防深夜的寒风灌灭火苗。

  行至离紫禁城内文渊阁方向最近的城墙东南角,用袖子扫了扫墙台上的灰尘,将烛台轻放。

  于谦目色深沉,看向无尽暗夜。

  ……

  也先的心情有些糟糕。

  瓦刺军簇拥着朱祁镇来到宣府镇西南角,还特地为朱祁镇准备了一架躺椅,却被宣府镇城墙上的明军火器好一顿“欢迎”。

  毫无开口言说之机。

  紧跟着,瓦刺军转至城南的昌平门。

  昌平门南关,周长四里。

  也先派使者上前,告诉城内守军大明皇帝圣旨在此,命总兵杨洪开城门,迎接大明皇帝。

  瓦刺大军压境,一眼便知来着不善。

  未过片刻,一名明军站在城墙内,高声答道:

  “如今天色已晚,我不敢擅自开门。这宣府城池和军民,都是爷爷的,总兵杨洪大人,也有事出去了,并不在城中。”

  袁彬看了看紧绷着身子的朱祁镇,用只有他二人才听得见的声音道:

  “这个小兵是会说话的。”

  “天色已晚,意思是一则按照城禁开不得门,二是天太黑,光线不好,他们也无法确认皇上你是不是在瓦刺军中。”

  “这样,不接圣旨,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。”

  “这个小兵还说宣府城池和军民都是皇上你的,意思就是要誓死镇守,绝对不会开门放敌人进来丢了属于皇上的城池。”

捧场

按“键盘左键←”返回上一章   按“键盘右键→”进入下一章   按“空格键”向下滚动

章节评论

发表章评

    设置

    阅读背景
    字体大小
    A-
    16
    A+
    页面宽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