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历史传记> 明末之巨宼逆袭 > 第四百八十八章紫禁城
第四百八十八章紫禁城
作者:小河有水  |  字数:2055  |  更新时间:2025-09-05 全文阅读

  永历十一年九月十六日,大兴军数万将士在汉王李元利的率领下,终于踏进了神往已久的燕京城内。

  两年之前,若是有人说燕京会不攻自破,大兴军能够不费一兵一卒收复燕京,恐怕根本没有谁会相信,但李元利却早就预料到有这一天。

  鞑子不是傻子,也不是后世倭国的“神风特攻队”,要说亡命,他们还比不过倭寇。在明知不敌的时候,他们怎么会死守燕京?

  策马进了东华门,再跨过玉河上的望恩桥,紫禁城即将展现在李元利眼前。

  他以前很多次想过自己进入紫禁城后的情形:或欣喜若狂,意气风发;或感慨万千,言来之不易;或叹世事无常,二十年间紫禁城三易其主……

  但他从来没有想到的是,此时此刻,他的心里竟然比平日里更加平静,古井无波。

  或许是修炼了《洗髓经》的缘故?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吧?

  李元利自嘲地笑了笑,这时候他才发现,前前后后的将士们全都变得郑重起来,包括高信、尤烈以及一众亲兵们在内,没有一个人说话,也没有人左顾右盼,耳边只有“唰唰”的脚步声,让人感到一丝压抑。

  “将卢九德唤来!”李元利转头向身后的三元吩咐了一句。这紫禁城这么大,没有向导可不行。

  三元应声而去,不一会儿就带了一名中年人上来,此人面白无须,身着青色儒服,看起来倒是斯斯文文。

  “奴婢拜见爷爷!”卢九德迈着小碎步走到李元利马侧跪倒在地,声音略微有些尖利。

  不过李元利没有给他好脸色,他将马鞭向前一指,“你随我进去,将这里面的情形与我详细解说一番。”

  这卢九德是本是扬州人,自幼便入宫做了太监,因其勤快能干,又略懂些兵法,很得崇祯看重,令其以内官身份督凤阳府官兵。崇祯九年流寇肆虐,卢九德奉诏率官兵迎击,数破贼兵,后因在南京拥立福王有功,被弘光帝朱由崧擢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,提督京营。

  顺治二年清军南下,扬州失守,朱由崧弃城而逃,赵之龙、钱谦益等开城迎降,卢九德也就顺势降了鞑子,但却不受鞑子待见。一直到了永历元年(一六四六年)底,他又上疏自荐督理苏杭织造为鞑子效犬马之劳。哪知碰了一鼻子灰,清廷反而下谕旨斥责:“卢九德不当列名疏内,况秉笔太监本朝无此职衔,着削正严饬。”

  自此之后卢九德就熄了这份心思,隐姓埋名躲在南京城内苟且偷生,不料南京城转瞬之间就被大兴军攻破,紧接着他就在后面的全城大索中被揪了出来。

  本来他应当和那些被抓获的降清汉官一齐斩首示众,但因其在后来抓捕赵之龙的时候立了微功,得以将功赎罪免其不死,被关押于南京狱中。

  此次大兴军北上,因礼部尚书袁宗道觉得可能会用得上这老东西,便将其带了过来,此时却真派上了用场。

  卢九德听了李元利吩咐,连忙上前一步,微弯着腰牵着马缰,一边走一边低眉顺眼地说道:“禀爷爷!从此直走便是协和门,然后再右拐,便是皇极门。若是往左拐,便是午门。”

  明朝时的太监,都是称呼皇帝为“爷”、“爷爷”或“万岁爷”,换句话说,就是在皇宫的太监之中,“爷爷”这个词代表的不是他们的祖父,而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。

  太监本就是皇帝的家奴。

捧场

按“键盘左键←”返回上一章   按“键盘右键→”进入下一章   按“空格键”向下滚动

章节评论

发表章评

    设置

    阅读背景
    字体大小
    A-
    16
    A+
    页面宽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