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山六*剑阵,皆由浮生万悟剑所化,一剑,成多剑。 U.CO更新最快
古琅曾以一破全,再从全解一,倚靠的,便是水中的顺逆之势,以管中窥豹的“小把戏”,粗浅地破解了镇山六*剑阵的秘密。
而现在他说听到的剑,与镇山六*剑阵中的剑意,如出一辙。他听得十分清楚。
“闻溪湖畔,有剑九把,隐匿无形。”
这一句,是起手式,应该并无深意。而从下一句开始,便是这回听剑的重中之重。
“天是晴天,白云两朵,暖阳拂身,暖中杂凉,正是一年好时节。”
这一句,乍一听来,好似什么也没说,实则暗藏节气。
暖中透凉,一年好时节。这两小句,便点明了时节。暖自夏天,凉自秋天,暖中透凉,指的便是夏秋季节的转换,即初秋。
由暖及凉,由夏及秋,这是顺势。古琅曾从顺势里看透了三十三剑。
第三句,前半句。
“岸边起浪,浪打石滩,溅水三尺。”
有浪,才有击打石滩,击打石滩,所以溅出三尺水花,这依然是顺势。
而第三句的下半句。
“湖畔兴风,风中有雨,雨……从何来?”
由第二句可知天是晴天,因而无雨,但这一句却说湖畔刮起的冷风中,藏有雨丝。
既然无雨,那么雨又从何而来?
古琅逆回而看,前半句里提到浪子打在石滩上,溅起了水花,这雨,其实是从打碎的浪花。
由雨寻浪,这是逆势。
再者,前半句曾说岸边起浪,无风何以起浪?下半句里说道风中夹有雨丝,重点不是雨,而是风,有风才有浪。
后半句里头,是逆势里夹有顺势。
古琅只看过逆势与顺势,而没有同时看到过两者,所以他苦恼地皱起了眉头,他渴望着看透这复杂的剑意。然后他失败了。
他没能看破第三句的下半句,因而下半句里藏匿的剑意,令他的识海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。
还不等他稍作喘息,紧接着,第四句如期而至。
“微觉体凉,返身入林,林前草绿,绿中透青,而草尖有露,正是烈阳当空,露……从何来?”
古琅初听这句时,立刻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。
前半句,主人公在湖畔边感受到了凉意,所以转身向林间走去。转过身去,发现脚下的草,绿中透着一点儿青色。
古琅默念几遍,觉得前半句话并无深意,于是放眼看向下半句。
草尖有露。
这露水,古琅以为可能是清晨为干涸的露水,也可能是岸边打起的浪花。仰头看,却发现烈阳当头,所以这水,必然不会是露水,若不是露水,那么只能是岸边打来的浪花。
所以古琅非常确定地以为,这一句,是由露及浪,由这一句逆寻上一句,仍然是逆势。
直到……
“而后,暴雨突至!”
古琅骇然,这场暴雨来得太过突然,毫无征兆,入秋的雨,何曾下得如此猛烈过!
但这不过只是一场天气的异变罢了,不足为奇。古琅想当然地如此认为。
然后,在那暴雨中,他被无数道从天而降的剑意所划伤!其中一道剑,割破他脸上脆弱的皮肤。
古琅惊呆了,他以为自己看破了句中的剑意,那么自己就不该被剑意所伤……可是看看天上,那些暴雨中的每一缕雨丝,都是一把剑,千千万万把剑,它们是何时出现的?它们又是如何躲过他的眼睛,藏在了这片天地间?
古琅飞快地跑到一棵大树下,避住了暴雨。
他幽幽地凝望着外界朦胧的雨色,面色凝重。直到这一刻,他才恍然,自己似乎看漏了什么。
可究竟是哪里出了岔子?
每一个顺逆之势,古琅认为自己都看得一清二楚,可数量如此庞大的剑意,是如何躲过了他的眼睛,悄然藏在了这片天地间?
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被大雨困在树下,古琅举步维艰,他不得已要重新回顾先前的每一个句子。
“闻溪湖畔,有剑九把,隐匿无形。
天是晴天,白云两朵,暖阳拂身,暖中杂凉,正是一年好时节。
岸边起浪,浪打石滩,溅水三尺。